最后更新:2024-10-05 17:43:35
猪苓多孔菌
菌核: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形成的一种球状共生体,多年生,埋生于地下,呈现不规则块状,一般直径3-15cm,菌核表面有白色、灰色和黑色3种,实际上它们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。白苓也就是新苓,含水分较多,质地软,微量物很少。灰苓表皮土黄色,光泽灰暗,质地松柔,有一定韧性和弹性,横切面白色。黑苓表皮黑色,质地密有韧性和弹性,横切面白色或土黄色。菌核分为表皮和髓质,髓质由菌丝黏连交织而成,内含晶细胞。菌核表皮细胞趋于木质化,以保持水分和防止有害微生物侵染。
子实体:子实体由生殖菌丝、骨架菌丝和联络菌丝组成,多发生于夏秋季(7-9月)。菌盖白色圆形,直径1-5厘米,中部脐状,有淡黄色的纤维层鳞片状,呈放射状,无环纹,触摸有软毛绒感觉。菌管长2-3厘米,管口圆形或多角形,管口面白色或浅黄色。子实体的大小与隐生在地下的菌核大小有关。猪苓多孔菌的生殖菌丝具有繁殖和分化菌丝、组织、聚合菌丝的功能,在子实体各部位均有分布。骨架菌丝不分枝,连续的厚壁菌丝由3层组成,多分布于菌盖中。联络菌丝在子实体中最多,液泡化,产生新生物。
担子及担孢子:生殖菌丝产生担子,担子产生小梗,小梗上形成担孢子。脱离小梗的担孢子呈椭圆形,脐部扁平,基部仍附有部分小梗的胞壁,弹射孢子后的小梗顶端隆起。担子短棒状,(17.0-21.5)微米×(5.6-8.0)微米,光滑透明无色,顶生四孢子。孢子卵圆形,(7.0-10.0)微米×(3.0-4.2)微米,光滑无色。
分布于中国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生长在海拔500-1500米斜坡山区,于半阴半阳坡地野生林中,在落叶与杂质没有规律的浅层土下生长,喜欢凉区潮湿的野生森林。
性甘,味淡、平。归肾、膀胱经。主要有利尿、增强免疫功能、抗肿瘤、抗肝损伤、抗菌等作用。
免责声明
①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发布,本网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与完整性。
②本站仅提供平台作用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与连带责任。
③对于转载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。
④本站尊重他人的劳动,文章中的内容或图片如有不良/侵权信息,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。侵权举报>>